- zcsvampire:珠江科学大讲堂第28期●拙见科学分享会之三将于5月18日9:30-11:30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届时将邀请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作论坛嘉宾。敬请期待~
2016-05-11 16:50:13
- 主持人田延友: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本活动由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广东科学中心、羊城晚报社、广东拙见文化主办,由广州科普联盟、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咨询活动中心承办,媒体支持单位包括新浪广东、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大粤网、南方+、广东参考等等,同时感谢对“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进行现场图文直播的南方新闻网。
今天来到活现场的领导有广东科学中心党委副书记朱才毅先生,广东科学中心副主任段飞先生。
2016-05-18 10:27:58
- 主持人田延友:在过去的几天里我们邀请到包括在科学、科技、人文、媒体等各个领域与科技生活相关的大咖在我们的舞台上与大家进行分享。下面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来自台湾大学物理系天文学教授,又是一位集才华、颜值于一身的孙维新馆长,有请!
2016-05-18 10:31:41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也很感谢广东科学中心朱书记的邀请,今天来到“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想跟大家谈一谈我这几年的一点心得。
2016-05-18 10:31:47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今天我的主题是《在自然中看见科学,用科学来理解自然——谁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为什么要把这两个结合在一块?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谈的是学习,希望能够在海峡两岸彻底翻转传统教育方式,谁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呢?我们看一看PPT的下一页。
(图示)这是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能源教育场所,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把一个能源场装得如此光辉亮丽,这是一个企业捐赠给我们的节能灯具,装好以后,不但没有产生光污染,同时一个晚上三个小时的光,只需要花35台币(相当于人民币7元),LED是一个非常省电的方式,这是我们一种节能的环境教育。现在博物馆、科技馆(包括科学中心)的四大功能是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一般民众到了博物馆,看到的是精彩的展示、有趣的科技活动,但是博物馆真正的精华是背后的收藏,它不是一个展示场。很多时候我们碰到科技馆的从业人员说好不容易争取了经费,建了建筑物以后,把东西摆进去,后续就没钱了。我觉得博物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走进来,博物馆就像是一个教育学校,各位看到什么学校摆了那么多座椅而不请老师的呢。这就是我们在台湾的科技博物馆,经过1986年到2016年30年的积累,如今有30座收藏库,内藏130万件收藏品,涵盖动物、植物、地质、人类四大面向,每天参观的人数大概有300万人,60%是中小学生,每天我站在博物馆里看到这些中小学生进了博物馆脸上带着的笑容,真的很感染人。2000年前希腊人做的学校,不就是要看到年轻人脸上学习的喜悦吗,为什么今天在学校看到喜悦笑容的机会不多,而在博物馆看得到呢。几经思考,我发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博物馆的东西有趣,环境有趣,内容有用,到了博物馆就高兴。我们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希望把博物馆的教学方法带给学校,让学校能够也变得有趣,这其实是两岸教育应该松绑、走向走的路和方向。
台湾博物馆很幸运地在前两年被美国AECOM的TEA年报评为全球20大最受欢迎博物馆的第18名。排在第1名的毋庸置疑是巴黎博物馆,第5名是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第6名是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6-05-18 10:32:11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们来看一组有趣的图片,(图示)比如这个看起来像西瓜,这个看起来像是紫水晶,我想问一下各位水晶、石英石、玛瑙、玉髓有什么不一样?我相信我们一张照片一张照片看完,各位就没有心思花大价钱去买这些宝石了。(图示)这是天然的黄铁矿,这是来自矿派上游的自然金,各位,黄金很漂亮,它底下有一些附着在黄金上的石英,这块黄金跟我的手差不多大,我请地质工作人员把它抱出来放在我的手上,那个感觉只能用“好爽”两个字来形容(笑)。上游没有找到黄金,下游就变成了沙金。(图示)下一张,我们来看钻石,我问博物馆有没有这个收藏,他说有,拿出来这么大一块,这叫庆伯利岩,只有在庆伯利岩里面才看得到钻石。这种挖法对地球的表面造成多大的影响,可以看到,从空中俯瞰它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天坑,它对大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大家可以看,人类为了要挖钻石,把地球表面挖了多大的坑!为什么要挖这么大的天坑,就是因为要找到1克的钻石,要挖30吨的庆伯利岩才行,难怪钻石这么贵,物以稀为贵。2016-05-18 10:40:07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图示)这是雄黄和雌黄,端午节要喝雄黄酒,可是我劝大家千万不要喝,因为雄黄和雌黄都含硫化砷;丹砂与石青等于丹青,丹砂即是朱砂,也就是硫化汞,是古代帝王批奏章的颜料。
为什么每个地方有科学中心呢,也就是希望大家在在自然中看到科学,用科学来理解自然。
2016-05-18 10:46:56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费伯纳数列的方法就是黄金比例,而我们在自然当中就可以找到这样的黄金比例,大自然的生物自己演化会找到最合适的比例。菠萝也是如此,它上面也是有很多的规律线。油条也是,油条还是少吃,一周不要多过两条,因为油条里面要放明矾。我自认为对化学、物理很感兴趣,可是我从来没有在早餐店问油条师父为什么油条要两条放在一块炸,其实油条里面的化学知识丰富得不得了。
科学素养还可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是宜兰农民种植的高接梨,他们在护栏上每一株小树上都加了一把小伞,这里面其实有很多的科学素养。
2016-05-18 10:50:09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这是在我们实验室里所做的一个化学实验观察。(视频播放种子发芽过程),大家有没有看到,它们冒出来的时候都是摇头晃脑的,它完全长出来之后有一根触须在四面八方找地方攀爬。各位,看完了这个影片之后,你真正感觉到一件事情,植物比动物更厉害,它三个月在摄影棚里只有一盏太阳灯,没有风的吹拂,没有阳光的照耀。
我认为,学科学的人,唯一的任务就是把真相介绍给大众。只有在欣赏的过程中触碰我们的好奇心,认真去探索,探索过程中有失败有成功,逐渐地你对科学产生完整的认知,也只有有这个认知以后你才知道珍惜。
最后,我想跟大家讲八个字:珍惜环境,爱护自然!谢谢各位。
2016-05-18 10:51:01
- 主持人田延友:如果我的早餐就是吃了油条过来的,怎么办?
2016-05-18 10:51:55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那就想办法排毒嘛。
2016-05-18 10:52:35
- 主持人田延友: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嘴,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吗?
2016-05-18 10:59:39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没有,只有自己控制了,油条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面包什么的都有这个东西在里面,但是国家有食品安全的办法,只要不超标是没有问题的。重点是学科学的人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把大自然的真相、科学的真相告诉大家,至于生活怎么取舍,完全看个人。
2016-05-18 10:59:49
- 主持人田延友:老师刚才您提到黄金分割的法则,科学和伪科学适用于法则吗?科学认为它是假的,但我们认为它是真的怎么办?
2016-05-18 10:59:55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觉得科学就是要告诉人真正的知识,至于纯科学跟伪科学之争,我想问大家,发现比较容易,还是传播比较容易?科学工作者的两个使命,一个是发现真相,一个是传播真相,学生说传播比较容易,发现比较难,我说正好相反,如果你认真做事,从早做到晚,你迟早会发现东西,但是如果你要传播东西,你是要颠覆世人在心中已有的观念,科学家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地把真伪的差异告诉大家,但是科学家随时还要解释自己的理论和观测是否让人感兴趣,科学就是如此。
2016-05-18 11:00:06
- 主持人田延友:也就是说传播需要勇气。
2016-05-18 11:00:12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像你们做的就很需要勇气。
2016-05-18 11:00:16
- 主持人田延友:谢谢。我们有一个比较好奇的想法,罗浮宫跟商业化的合作扩大了它在全球的影响力,您怎么看待全球化和商业化的结合?
2016-05-18 11:00:20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罗浮宫是以当年的入馆人数作为标准的,罗浮宫远远走在前面,但是我跟同仁讲,入馆人数只是一个指标,我觉得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指标。罗浮宫为什么这样,本身它第一个是做得好,第二是行销管理做得好,它大量的来客是外面来的人。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博物馆做好,当然,行销也是重要的,以前大家的观念是博物馆是一个神圣的殿堂,谁要做行销就是伪善,但是现在发现博物馆也应该行销,因为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知识为主的地方变成一个休闲的场所。
2016-05-18 11:00:24
- 主持人田延友:您研究天文,您上知天文,也下知地理,包括对历史也有研究,您的知识外延如此之大,对您的生活有哪些改变?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得抑郁症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2016-05-18 11:00:28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学天文最大的好处,当你知道地球跟太阳的未来之后,其他事情都是小事。尤其是学天文,当你走到野外之后——大部分的天文台都是建设在高山上,你到了哪些地方以后,你就会知道动物跟植物的可爱与珍贵,当你出去体验大自然之后,回过头来你会知道人类不是万物之灵,人类只是万物之一。
2016-05-18 11:00:31
- 主持人田延友:在历史上有许多特别有名的物理学、天文学大家,最后都归结于对艺术的向往,您会对此有向往吗?
2016-05-18 11:00:42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们之前写过舞台剧,有人写过信问爱因斯坦,你相信上帝吗?他说我相信斯宾诺莎讲的那个上帝,也就是在大自然背后自然显现的那个上帝,而不是照顾你生活福利的上帝。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2016-05-18 11:00:45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您接下来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互动实验,接下来的时间交给您。刚才主持人说到伪科学,下面我们就来讲占星术。我想问一下在座的观众是否都了解自己的西洋星座?白羊座的请举手,有好几个。金牛座的,也有。双子座的,也有好些个。狮子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的,都有。千万不要让无知的神话影响到你交友结婚的可能性啊。(笑)
2016-05-18 11:00:49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 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你喜不喜欢自己的星座?有不少人,你根本就不是那个星座的人,你根本就不属于那个星座。为什么不属于?各位,巴比伦的星座学根据的就是太阳在星座的位置,你初升的时候,太阳刚好走到那个星座,我出生的时候,太阳应该在天蝎座,可是这是三千年巴比伦的观察,经过3000年,太阳根本不在你该在的那个星座,太阳在哪?太阳在前一个星座。
2016-05-18 11:04:56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原来如此,从小到大许多不能结实的现象到今天终于能解释了,原来我不是那个星座的人!大家听科学演讲,最重要的要问“为什么?”我常常喜欢做这样的表演,一个科学观察的陀螺,我把它摆在我的手上,我右手松开它不会倒,如果转的话,它可以很稳地站在手上,但是当陀螺逐渐消失能量的时候它转的角度会慢慢变大,它为什么能够横下来就是不倒,这就是陀螺的特性,陀螺很不喜欢别人告诉它它应该怎么做,它坚持自己的方向,地球跟陀螺一模一样,地球也是一个自转的东西,地球也不愿意别人拉扯它,谁拉扯它?太阳和月亮。地球自转转一周要26000年,在转的过程中太阳就在12星座中逐渐倒退,26000年以后回到这边,太阳就回到你的星座了,但是你把26000年除上12个星座,每个星座倒退2000多年。学生说老师我很希望太阳围绕我的星座,我说你慢慢等吧。太阳根本不在你出生的星座,希望这个能回答主持人的问题。
2016-05-18 11:08:09
- 主持人田延友:谢谢孙老师,以后我再也不相信星座了。
下面到了互动环节,现场的观众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跟老师进行交流。
2016-05-18 11:08:11
- 现场提问:孙老师,您刚才有提到星座的问题,想请问您,比如我是天秤座的,那我是不是应该认为我这个星座不是那么靠谱呢,您说真正的星座应该是在前面的一个星座,那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星座?而且现在网上有很多的星座学,站在科学的角度上讲,这样分析人靠不靠谱?
2016-05-18 11:08:14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星座基本上是一个被文学神话了的星座游戏,如果你把星座的角色放到自己的身上的话,基本上娱乐的成分偏多。星座根本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图案,只不过因为我们人的眼睛没办法判断远方的距离结构,所以给它赋予了一个图案。我梅尔跟我走到输电去,就讲了一句让我十分心痛的话,他说她们只知道12个星座就能出这么多书,你知道的星星数量远比他们的多,一定经济价值也没有。
2016-05-18 11:15:08
- 现场提问:北京大学的一个数学天才放弃了麻省理工的工作去四处修行,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佛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有关系吗?
2016-05-18 11:15:11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大一进了台大的物理系,当时的杨振宁、李政道非常有名,大家都觉得念物理是一个高大上的事业,最重要的是理论物理,因为杨振宁、李政道都是做理论物理的,到后来做实验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班上唯一一个念理论物理的人都去当神父了。每个人有他自己的选择。我们班上一个最优秀的同学进了哈佛大学,他申请10个美国名校,10个美国名校都给他全额奖学金,但是这个同学从哈佛大学物理系决定改修艺术史,开始学画画,后来他到希腊去画,后来回到旧金山开了画廊,钱没了,他就进国家实验室打个月工,赚了一大笔钱,再去画画。每个人有他自己的选择方向,我们不能用他去修行来反证说他原来的专业不行。2016-05-18 11:15:13
- 现场提问:您在外太空有没有看到我们平时向往的一些生命?
2016-05-18 11:15:16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以后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前人一样,2000年前的希腊人去描述今天我们所说的神话,当初它是科学,那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科学不会变成明天的神话呢。牛顿临终时曾说“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怎样看,不过,我自己只是觉得好像在海边玩耍的一个孩子,有时高兴地拾着一颗光滑美丽的贝壳,但是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今天我们说科学的重要、科学的魅力,说不定30年后完全改观了,我自己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馆长这话其实不该说,但是我希望30年之内神鬼之说可以有个定论。
2016-05-18 11:21:51
- 主持人田延友:也可能我们现在站在镜子前看到的自己不是现在的自己。
2016-05-18 11:21:56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发现主持人非常有哲学思维。
2016-05-18 11:21:59
- 主持人田延友:站在您面前气场也不一样了。(笑)
2016-05-18 11:22:03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实际上宇宙的时空限制了我们去探索的能力关键就是在天文学的6字箴言,即“光速是有限的”,实际上严格说起来,你现在的主持人是现在的主持人吗,不是,光落在他身上反射到你眼睛里是需要时间的。
2016-05-18 11:22:08
- 现场提问:我想请问孙教授,因为我们现在坚持这个世界是可知的,那我们的自然科学是应该有尽头的?2016-05-18 11:22:13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科学的研究应该是没有尽头的,科学研究跟真理无关,科学旨在研究事实,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接受,大家会说科学不是追求真理的吗,no,科学只是帮助你去问更好的问题。科学不断在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到爱因斯坦,他们提出的学说不都说明了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认错的过程,这就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动力。科学不会有尽头,就像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少。2016-05-18 11:22:15
- 主持人田延友: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互动环节,请老师来为我们演示第二个科学小游戏。有没有哪位朋友愿意上来试一试的?那位男士,有请。
2016-05-18 11:37:41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这是一个发射器,各位,你们认为它会直接拉射出去还是转个弯射出去?希望摄影师能够拍到这个观众的画面。下面我们来演示。刚才的实验只是让大家看到一个现象,但是,听科学演讲重要的是知道现象背后的物理道理。我刚才的实验,一个是直线运动,一个是转控运动,它在大气的流体力上不稳定,但是它转出去以后,有一部分能量分给了转动,自然前面的局限运动就少了,所以它会快。航天飞机把卫星送出去的那一刹,你注意看它底下是开始转的。只要有旋转,它就喜欢一个固定的方向,不会改变,从我们的人生到弹药、军事都在利用这样的原理。2016-05-18 11:37:44
- 主持人田延友:谢谢老师。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离这些常识挺近的,但是离您研究的那些天文蛮远的,您觉得那些知识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到底有多大?
2016-05-18 11:37:48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经常有人问你学天文跟我们国家的GDP有什么关系,其实有很大的关系,第一,它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中你要发展尖端的科学武器,反过来这些东西会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比如医学等。
2016-05-18 11:37:51
- 主持人田延友:老师,如果想请您推荐一、两本您研究的领域的书的话,您会推荐什么书? 2016-05-18 11:38:09
- 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孙维新:我建议各位可以看一看天文学方面的书,因为这些对我们的思维会有拓展和延伸,各位,人生短如白驹过隙,我们的空间包括我们的时间深度远远及不上宇宙的长度,但是人之所以可贵,不在于人的形体,而在于人的思考。
2016-05-18 11:38:15
- 主持人田延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刚才我们研究了天上的事,下面我们来研究土壤的事,有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老师为大家演讲。 2016-05-18 11:38:21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非常感谢“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给我这个机会来分享一下土壤方面的问题。我演讲的题目也是我的结论,即“你的健康根植于土壤”。人类的衣食住行依靠的是地球表层数十厘米厚度的土壤,土壤的健康决定着人类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2013年“镉大米”新闻,2016年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都将我们的眼光关注到土壤方面。 2016-05-18 11:38:24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人类的衣食住行依靠的是地球表层数十厘米厚度的土壤。因此土壤的健康决定着人类的健康,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带来健康的生活。2013年“镉大米”新闻,2016年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都将我们的眼光关注到土壤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本“痛痛病”的几张图片,这些人吃了含有镉的大米之后身体都变形了。“痛痛病发生于1911年,当初以为家庭不洁,被诅咒。一战后,矿业开采加大,病情扩大。60年代大规模,63年被称为“痛痛病”。
在当时的条件下,镉在大米,吃到人体后,它会对肾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镉在人体半衰期为17-38年。在健康人里,含量最多的镉是在肾里面。我们人的一生(前50年)摄入的镉不应该超过2克。“痛痛病”是镉引起的一个病害,但是在产生“痛痛病”之前还会有一些其他的病,镉并不是我们身体需要的东西,它进入我们身体特别是过量进入我们身体会造成身体一些器官各方面的不适,所以我们要防止镉进入我们的体内。
整个“痛痛病”给我们的启示:它是一个公害病,也是个“化学定时炸弹”的典型案例,数十年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2016-05-18 11:45:45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下面我们讲一下果蔬的问题。营养安全,另一个农产品安全的话题,营养缺乏是众多慢性病的根源,营养充足是体内抗重金属的最后防线,目前重金属污染还不足以带来“化学定时炸弹”,但营养安全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土地健康。食物不等于营养,吃得饱并不等于吃得好。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系的唐纳德·戴维斯和他的研究小组对蔬菜做了实验,然后发表了一篇文章,他阐明了蔬菜里的一些营养的摄入量跟我们慢性病的关系。1949年美国很注意这个问题,美国的政府文件里说道“数百万英亩的土地生产的粮食不再含有足够的矿物质营养,且在饥饿着我们。”2016-05-18 11:51:09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奶奶时代的一个苹果只相当于我们现代的8个苹果,为什么这么说,代农业一直致力于培育新品种,提高产量,抗病虫害和适应气候的能力,这些努力让庄稼生长得更大、更迅速,但是这些新品种吸收养分的能力却没有跟上其快速增长的步伐。一百年前,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在欧洲和美国几乎不为我人所知。在医学文献中第一个案例出现在1910年。但今天,它是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癌症在当今欧美占死亡率的3.4%,而在100年前,却只有1%。所以,膳食营养充足、体内营养充足很有必要。土壤不仅能够净化我们的水质,还能为我们的废弃物产生循环,土壤的作用非常多。这是一个完整的土壤食物网图(图示),而且地上跟地下的食物网是完美联合在一起的。那么,我们中国的土地现在业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下面看一些美国的案例,供我们借鉴。我们对迁徙的认识,比我们对土壤的认识要知道得多,因为土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他有一些预言。去年我们的习主席也说的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我期待我们国家从现在开始能够保护我们的土地。我最喜欢的名言是“人类再牛逼,靠的还是那六寸表土以及飘在其上的雨。”健康的土地才能生产健康的粮食,进而才能哺育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谢谢。 2016-05-18 11:50:08
- 主持人田延友: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雾霾、水的治理,但是对土壤这个领域关注得不是特别多,这几个要素里面,正常来说相互之间的影响应该是哪个地方入手更科学?
2016-05-18 11:56:09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雾霾、水污染最终污染物的归属就是在土壤里,如果雾霾和水污染控制得好的话,土壤的污染就会少一些,像日本在80年代开始治山、治水,也就是对土壤进行根本的治理,首先应该是空气、水洁净,才能做到土壤洁净。2016-05-18 11:56:11
- 主持人田延友:相比较而言,土壤对我们人体或者对人类的危害,可不可以理解为更隐性一些?我们需要怎样才能去了解?2016-05-18 11:57:48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这个需要科学家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通过科学家的努力,然后让公众了解。
2016-05-18 11:57:58
- 主持人田延友:我们到底应该吃什么呢,您刚才说到现在吃8个苹果才能抵得上奶奶辈的1个苹果,现在有没有一比一的食物呢?
2016-05-18 12:06:24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这个说法是针对以前的人的矿物质的摄取来说的,就现在来说,蔬菜跟水果还是我们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2016-05-18 12:06:26
- 主持人田延友:现在在我们吃的植物类食品里面,像绿色、有机这种概念非常多,这种标准的含金量和公信力到底如何?对普通老百姓对日常食品的选购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2016-05-18 12:10:04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我认为有机是一种生产方式,也不一定就代表它很安全,所以这方面我们很难判断这个地方是有机还是绿色。当然,我们国家有一些标准,也有司法机关去检查,但实际上是比较难识别的。有机农业是一个生产方式,它们现在的生产是不添加肥料、不施农药、不用转基因,等等,但是如果它原先的土壤的矿物质被破坏了,就算有机,也不能让矿物质回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去选择对身体健康有利的产品呢,我建议先对我们身体的重金属进行排查,针对重金属的品种和地域分布,尽可能把重金属品种排除在外。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叫《餐桌上的控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2016-05-18 12:10:35
- 主持人田延友:如果我们怀疑自己有可能重金属超标的话,可以去什么机构检测吗?难度大吗? 2016-05-18 12:10:40
-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难度不大。比如铅超标,血液检查就可以,还有些重金属可以通过尿液检查。2016-05-18 12:13:15
- 主持人田延友:好的,谢谢陈老师,您的分享让我们受益匪浅。
今天的“珠江科学大讲堂·拙见科学分享会”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持续地关注“科技活动周”,关注广东科学中心,谢谢大家!
2016-05-18 12:13:40

台湾自然科学馆馆长孙维新。
2016-05-18 10:53:41

观众认真的在听孙馆长的解说。
2016-05-18 10:53:23

现场的观众和媒体。
2016-05-18 10:53:48

台湾自然科学馆馆长孙维新。
2016-05-18 10:53:54

孙馆长在接受主持人的提问。
2016-05-18 10:58:30

现场观众对教授的演讲十分感兴趣。
2016-05-18 11:18:32

现场观众提问。
2016-05-18 11:18:38

教授用陀螺来解释地球的运行规律。
2016-05-18 11:18:26

现场观众提出问题。
2016-05-18 11:21:07

孙馆长与现场观众互动。
2016-05-18 11:30:36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发表“你的健康根植于土壤”的演说。
2016-05-18 11:40:49